首页 > 使馆信息
驻北马其顿大使张佐发表《中国特色减贫开发道路》署名文章

2021-01-12 22:00

  1月12日,驻北马其顿大使张佐在北马其顿发行量最大的《新马其顿人》报及其网站发表了署名文章《中国特色减贫开发道路》,介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后,紧紧扭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致力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全面打响减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减贫奇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开发道路。全文如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贫困与落后是当时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致力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尤其是2012年10月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打响减贫攻坚战,2013年至2019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中国历史上的减贫奇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减贫开发道路。

  第一 ,践行初心使命、决战减贫攻坚。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2年11月所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后,紧紧扭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把这个宏伟蓝图转化为具体目标,分步实现、分阶段推动解决人民温饱、达到小康水平。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编制发展规划(计划),现在已经实施13个五年规划,202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第14个五年规划建议,每一个规划主要是对5年和更长时间段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目标、方向和任务。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减贫攻坚。为确保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主席把减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精心组织、强力推动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把贫困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一起过上好日子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举全国、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贫困问题,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最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减贫攻坚战,特别是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和经济放缓严峻挑战,统筹疫情防控和减贫攻坚,确保如期完成了新时代减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领域目标,这是中国对全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最大贡献。

  第二,创新减贫理念,完善治理体系。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习近平主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站在接续历史新的更高起点上,习近平主席鲜明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主席50多次国内考察,走遍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每年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分阶段分专题部署推进工作,每年主持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情况汇报,在重大场合、重要会议、关键时点反复强调脱贫攻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以及富有中国智慧的精准扶贫减贫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减贫事业的发展。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8年精准扶贫、5年攻坚战,习近平主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推动减贫攻坚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探索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责任明晰、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减贫治理体系。这个治理体系包括明确了减贫攻坚的具体目标,构建了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系统完备的逻辑体系,带动整个农村发展,广大农民受益,产生了大量的“溢出效益”。

  第三,坚持精准方略、强化体制机制。围绕到2020年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减贫攻坚目标就是要做到“两个确保”: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减贫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 (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得到充分保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打响减贫攻坚战,牢牢把握精准要义,把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作为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硬性指标,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逐村逐户对账销号,确保减贫不留死角。

  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习近平主席强调,“完成非凡之事,要有非凡之精神和行动。”着力强化体制机制,从中央到地方逐级签订责任书,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为减贫攻坚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各级政府都设有落实扶贫政策、开展扶贫工作的专门机构,均将扶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扶贫绩效考核制度。深入实施中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选派300多万名干部驻村帮扶。注重构建全政府、全社会的“大扶贫”格局,将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有效结合,发挥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减贫攻坚,努力攻克消除深度贫困的“最后一公里”。

  第四,坚持人民至上、激发内生动力。人民群众能否过上幸福生活始终是习近平主席心中的头等大事。习近平主席强调,脱贫攻坚要通过“内源性扶贫”策略,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实现“志”“智”双扶,从而帮助贫困人口彻底稳定脱贫。中国扶贫强调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我“造血”能力,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和医疗等人力资本投入,提升贫困人口参与经济活动、获得稳定收入的技能,帮助他们摆脱“能力贫困”。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国通过在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大力开展儿童营养餐计划、学前教育提升计划等,努力降低贫困对儿童发育的影响,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不断创造适合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解决“机会贫困”的问题。

  减贫攻坚路上,不能有人掉队。深度贫困问题,是减贫攻坚最重的担子、最硬的骨头,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6月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强调,“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深度贫困地区促进区域发展围绕减贫发力,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着力解决健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等问题,特别是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按照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得到普遍满足,确保减贫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

  习近平主席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起点。”面对新冠疫情挑战,世界经济复苏不稳,中国减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接续推动减贫攻坚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减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减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确保乡村振兴有序推进。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愿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减贫经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争取为增进全球福祉、促进全球共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推荐给朋友
  打印本稿